小飞机摇摆着滑向地面,从舷窗望出去,天地昏黄,沙海无垠。落地,出舱,四目荒寂、热气蒸腾,撒哈拉大沙漠的深处让人身心一顿。走进几间简易板房改建的候机厅,墙上一张用烙铁在三合板上烫画出的鹰翔天地图却令人一振。画作右上角“腾飞”二字笔意激扬,使人立刻感受到创作者的志趣。
这里,是中石油位于非洲内陆尼日尔的阿加德姆油气项目现场基地。这里的主人,是在环境恶劣的沙漠开采出滚滚油流的中石油中非员工。
骆驼精神只有荒凉沙漠没有荒凉人生
2011年11月的一天,尼日尔总统优素福亲手把产自中石油阿加德姆项目的汽油注入了自己的吉普车。中石油尼日尔公司总付吉林回忆说:“他很激动,因为那是尼日尔自己的石油。”
其实,更加激动的是已经辛苦了3年的付吉林和他的尼日尔项目“弟兄们”。在滚滚的大漠沙尘和石油洪流里,中石油中外员工那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一脉相承的“骆驼精神”,犹如耀眼的花火。
洪水泛滥之后,尼日尔河面骤然开阔。但在充满原始美感的景致背后,是恶性传染病暴发的威胁。疟疾、霍乱和伤寒常见,稍不注意就可能“打起摆子”,甚至生命堪忧。在尼日尔,卫生达标饮用水覆盖率不到50%,人均寿命只有45岁。
不仅如此,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国家,年均气温在35摄氏度,沙漠地表zui高温度更达70摄氏度,还有政局动荡、周边国家战乱和恐怖袭击威胁等等。对于进入当地的中石油人来说,现实,必须面对;任务,也要完成。
从2008年到2011年,中石油仅用3年时间在撒哈拉大漠之中完成了油气勘探开发、管道和炼厂建设及运营“三部曲”,实现年产原油百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百万吨及输油管线近500公里的目标。从此,被欧美石油公司勘查了近半个世纪并被宣布没有石油和开采价值的尼日尔,实现成品油自给自足,拥有了囊括上中下游的完整石油工业体系。
在荷枪实弹、全身迷彩的安保人员护卫下,记者乘坐大型沙漠运输车绕过一个个沙丘,抵达中石油长城钻探的作业点。登上高高钻塔,干热难当。中石油长城钻探尼日尔项目负责人张兵却告诉我们,九月份算是一年中的时节了,他们的中外员工可是常年作业,尤其在zui初几年建设期,条件极其艰苦,真可谓“风卷黄尘沙洗面,日吐烈火汗浸纱”。
即便如此,中石油人仍不忘苦中寻乐。钻井平台上,工人们把小小的休息室称为“狗窝”,把运输钻杆的滑道称为“猫道”,把离地面十几米高的工作台称为“猴台”,把平台上切换钻头的窟窿称为“鼠洞”。
在阿加德姆的油田现场基地里,经过几年努力,员工们用高大的沙漠蓖麻圈起了“庭院”。点上种子,精心滴灌,沙地里也结出了茄子、豆角甚至是南瓜。然而当地员工笑着说,这叫欢快变奏曲,因为高热的旱季很快就会来临,什么菜都会被烤焦,但比起当年方圆400公里买不到食品和蔬菜的日子,已是“天上地下”了。
从地面一弹,小飞机离开了简易跑道,腾空而起,3小时后将飞返首都尼亚美。回望那茫茫沙海,很难不去想象付吉林他们当年指挥着大型运输车辆,从沙漠边缘行进3天抵达作业区的劳顿;想象他们放着身边的漫漫黄沙没法用,还要从外面运进粗砂和着水泥铺设细细机场跑道的艰辛;想象他们在野外帐篷中睡过几年后,住进集装箱改建的野外宿舍后的激动。
这里,的确只有荒凉沙漠,没有荒凉人生!
非洲奇迹开拓创新超越
与尼日尔毗邻的乍得,除了自然条件差、疾病风险高外,还历经战乱,暴力冲突频发,更和中国一度断交。一个年轻员工在日记里曾这样写道:“要出发了,乍得,从未听说过这个国家。上网搜索,"非洲死亡之心"的字眼蹦到眼前,不由得心里哆嗦。”然而,正是在这非洲的“死亡之心”,中石油创造了奇迹。
中石油进入的H区块,是一个西方石油公司经过40多年勘探后的“弃子”。这里地质结构异常复杂,研究勘探难度超高。石油界认为“涉足乍得是劳而无功”。但中石油乍得公司总窦立荣带领的中石油团队打破了断言。
见到窦立荣时,眼前是一个肤色接近非洲人的精干中年汉子。但据他的同事说,这位年近五十的扬州工科男过去也是“玉面书生”。“就好像买了一部二手车,不知道会存在什么问题或隐患。是否能够找到油田?前期投资能否回收?当地员工是否能接受中石油的管理模式?”他回忆起zui初接受这个项目任务书时的心情。
窦立荣很难。这个在石油勘探圈颇有名气的技术专家承载的梦想与其面对的现实和资源的落差,是当年真实的境况。
唯有另辟蹊径,突破教条,才能实现超越。窦立荣带领技术团队在3年时间里“吃透”了两万公里的地震资料、钻录测试等数据,以及此前数十年的资料。zui终,他应用中国自有理论,采用“选盆、定带、快速发现”的勘探方法及技术,在邦戈尔盆地这一中石油海外zui大的高风险勘探区块,先后找到数个高产高丰度的亿吨级油田,成为西非陆上20年来发现的zui大油田,更间接促成了中乍两国的复交。凭着这一工作业绩,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
在短短数年间,窦立荣带领团队在乍得的非洲稀树大草原上建起了百万吨级的炼化厂,完成了上下游一体化工程。早期乍方怀疑中石油是否真有能力在几年内完成大型炼厂建设,乍得总统代比曾来工程建设现场“摸底”,当他看到眼前魔幻现实般的现代化炼厂,惊喜之情难以言表。
窦立荣是一个有理想且实干的带队者,他带领的也是一个出色而富有活力的团队。走在乍得项目在首都恩贾梅纳的基地,你会发现这里年轻人很多。据介绍,中方1/3的员工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少人还是留洋的博士、硕士。
那么苦,大家为什么愿意待在这儿?“个人发展和项目发展连在了一起,我们把一个小项目干成了一个大项目!”项目法律事务赵飞这样解释,“我们在这里真正感受到了艰辛与挑战,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光荣与梦想”。“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乍得项目的不少人很快成长起来,后来又奔赴中石油其他的海外项目并成为中坚。
夜幕降临,广袤的非洲大草原四野暗寂。中石油乍得合资炼化厂区却灯光璀璨,高低错落,犹如水晶城堡。坐在夜行车里的窦立荣一时陷入某种思绪。这非洲草原上的明珠,是让他想起了中外方员工近8000人,在建设初期会战时的沙土飞扬;还是想起了2008年内战时,全员千里跨国大撤离中的不容闪失;抑或是他海外生活工作多年,与家人聚少离多的职业生涯?
合作发展中非能源携手互利共赢之道
犹如两粒晶莹之珠,尼日尔和乍得项目映射出中石油的化进程。在国家“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和“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这家中国石油(601857,股吧)能源企业在满足国家能源供应多元化、缓解企业发展自身压力、投身化竞争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与外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走进乍得现任能源石油部部长巴尔西姆·阿克哈里的办公室,一眼就能看见墙壁上挂着的两张大图片。一张正是被称为“草原明珠”的中石油合资炼厂全景,一张是中石油出资的乍得管道铺设规划图。中石油项目俨然已成为乍得的“战略工程”。
而在去年底,当尼日尔总统优素福把“尼日尔共和国功勋勋章”挂在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副总裁兼海外勘探开发分公司总薄启亮和尼日尔项目总付吉林的脖子上时,他也许已经想好了对中石油项目的题词:“这是中尼合作的*,标志着尼日尔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尼日尔和乍得工商界人士有一个普遍观点: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不是基础设施,而是能源。中石油的到来解决了这个瓶颈。目前,乍得的成品油价从炼厂投产前到投产后下降了30%,是本地区zui低的。尼日尔更是从石油进口国变成出口国,节省了大量外汇开支并增加了收入。
除了能源独立外,中石油项目贡献的税费还成为这些非洲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项目配套所需的修路、供水、供电等各种设施建设,也都显著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生产经营所需的航空陆地运输,金融保险支持、法律咨询、网络服务、食品供给、生产物资等,还带动了当地公司的发展。
在撒哈拉沙漠作业区附近的游牧部落和当地运输车队,几乎成了中石油的“配套”队伍。在乍得,炼厂所在区域过去是地广人稀的大草原,现在周边村落兴旺、人口聚集,炼厂对当地的招工和从当地的采购明显带动了经济活动,提高了当地收入。
中石油这样的大型项目进入更对当地就业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中石油尼日尔公司几乎就是一个非洲公司,不少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当地人。在尼日尔项目工作的阿里哈桑曾就读尼日利亚的一所大学。他说,在中石油进入尼日尔之前,他10年没什么正经工作,“现在这里有了现代化工业,我才有用武之地。”在乍得,中石油已经成为雇用当地人zui多的外资企业,仅2011年上游项目当地用工就达6000人次。公司每年还派50名当地管理人员到中国进行业务培训。
作为共赢的另一方,中石油通过在非洲的业务扩展,合作开发了资源,展示了实力,提升了合作水平。从苏丹到尼日尔,再到乍得,中石油依靠国内外技术经验的不断总结提升,依靠上下游全产业链优势,快速推进海外项目,很多项目都是中石油在西方石油公司多年勘探无果,被看做“死地”的区块上收获成果的。这得益于中石油对石油资源的挖潜能力,得益于一体化快速聚合能力和国内国外资源快速对接能力。
目前,中石油已经形成以勘探开发研究院为主体,物探、炼化、钻井完井、天然气、地面工程、海洋工程、规划研究、战略研究、信息9个专业技术中心提供支持,大庆、辽河、大港、玉门等多个国内油气田对口支持海外项目的体系,上下游项目甲乙方的高度协同也起到重要推力。这种全产业链集群已成为中国国企在竞争中一个*优势。经过多年发展,到2011年年底,中石油建成包括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个海外油气合作区,油气作业产量当量突破1亿吨,海外权益产量突破5000万吨。
尼日尔、乍得项目无疑是“海外大庆”非洲板块的重要着力点。“十一五”期间,中石油海外业务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回报率与大石油公司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平均每桶油的发现成本和操作成本优于同行。另外,海外项目还有利于中石油在经营和管理上按标准运作,比肩石油*,并更深地融入当地社会。
在采访中,记者不断听到“HSE”这个词。这一“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的能源企业通行制度,已经成为中石油海外员工的“口头禅”。刚进入尼日尔上游基地,安保总监法国人鲁斯就给来访者上了一堂严肃的课当地存在哪些安全风险,遇到危险如何处理,遵循哪些流程等都有详细交代。作为HSE中的一项内容,安全已经是中石油海外的一个工作重点。
而在乍得的HSE管理中,“两棵树”和“给大象让路”的故事已成为经典案例。乍得稀树草原生态系统脆弱,当地人非常珍视树木,村头小树常有围护,生火做饭只捡枯木为柴。在铺设管线时,正好有两棵树挡住去路,中石油果断调整施工方案,一切工序改为手工。当恢复地貌的zui后工序完成后,两棵树“原封未动”。另一处管道通过象群出没地,为避免大象行走跌落管沟及影响生态,中石油员工采取了短平快施工,赶在大象早晚两次喝水间,“*迹”地完成了管道铺设。
潜移默化巩固中企信誉彰显中国形象
“新殖民主义”这个词近年频现某些西方媒体关于中企在非洲的报道中。然而,在对非洲当地人的采访中,他们都觉得这种说法难以理解。
乍得《声音周报》曾在报道中石油当地项目发展时这样说:“我们的这些文字是为了说明,在乍得的中国人,是如何积极地投身于乍得的经济发展、如何热爱乍得这片土地,从树木到大象,乃至她的人民。”
世界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中国与非洲也变得“天涯若比邻”。近年,非洲已成为世界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不仅是中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都在关注非洲,来此投资。能源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但并非全部。数据表明,目前非洲出口的石油中,仅有13%运输到中国,中国“只对非洲的自然资源感兴趣”是一种误解和扭曲。
中石油在非洲除了展示出企业实力,其所履行的社会责任,其管理者到普通员工的言行举止,点点滴滴,更传递出中国智慧、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巩固了中企信誉,提升了中国形象,通过经济、文化和情感的纽带,固化和加强了中非传统友谊和全面合作。
尼日尔总统优素福今年早些时候因参加中非合作论坛而访问中国。在他眼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与吃苦耐劳、善于钻研、勇于实践的民族性格密切相关。对于中石油项目,他对记者直言不讳地说:“中方兑现了承诺,在艰苦条件进行了巨大的投资。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劳动者,也对我们非洲人有很大触动。”
在与尼日尔项目非方员工的交谈中,他们说得zui多的就是中国同伴的“勤劳和务实”。乍得公司的穆罕默德·西迪克2007年就来到中石油,此前曾经在瑞士公司及美国埃索公司干过。他说,刚到中国企业来的时候,文化沟通上确实存在困难,但现在已大大改善。中国员工的务实、细致、有计划、重落实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反观很多西方公司,计划很多,但zui终都难见成效。
目前,中石油在海外项目中的本地化雇员总数约4万人,雇员1200多人。企业给当地带去的已不仅是就业机会,还有更宽泛的中国“影响力”。即便是在遥远的非洲,也有中石油的非洲员工经常浏览中国石油的英文版内容。
乍得湖烟波浩渺、芦荡幽深,湖心小岛上的原住民都很雀跃,他们收到了CNPC(中石油)人带去的方糖,他们将其称为“嘎多”(礼物)。而在茫茫撒哈拉大沙漠的一个普及教育点,印有中石油“宝石花”品牌印记的移动教室静静而立。有着明亮大眼睛的非洲孩子们已经欢快地领着新文具散去,但“CNPC”和“中国”这样的字眼或许已经印在了他们心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上海昌吉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微信公众号
天猫二维码